Search

故事是這樣開始的,生物的本能在面對困難時最常發生的兩種做法,一,是對抗,二是逃避。
  • Share this:

故事是這樣開始的,生物的本能在面對困難時最常發生的兩種做法,一,是對抗,二是逃避。

這種現象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各個面向。例如,一個要向女性主管要求加薪的男性員工。如果你是一位「兩種選擇」的上司,你只有兩種回應方式:對抗或逃避。

你可以選擇對抗,形式有很多種:

👊你可以貶低他:「你的薪水和別人一樣多啊」。但這個答案等於將她貶低為一台機器。

👊你可以吹捧他:「你是一位非常有價值的同仁,我們真的希望能夠為你提供更好的待遇。」這個回答或許可以稍稍緩解對方緊繃的情緒,但他不過是一種虛假的謊言,一種有口無心的廢話。

👊你可以拿他和自己比較:「我從來沒有向上司要求過加薪。我很注重團隊精神,所以加薪都是自己找上門的。」

🤞你也可以妥協:「我無法給你加薪但我可以讓你每個星期五都提早半小時下班。」

在這種對抗中雙方都是輸家。勞方輸掉員工半個小時的工作時間,而員工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加薪。妥協永遠是一種拮据、狹隘的東西。因為妥協背後的假設是,桌上的派就只有這麼大,如果你多吃一點,我就得少吃一點。妥協只是貧乏思維所帶來的一種比較溫和的結果。

除了逃避和對抗,其實你還有「第三選擇」。以下的例子可以參考:

一位男性員工想要大膽地跟公司大老闆談一談他的薪水。大老闆完全不認識他,但還是邀請他到辦公室聊一聊。

當她說,「請再多談一點你的狀況」時我確實有點訝異。我向她說明家中情況,她始終安靜聆聽,而我也談及許多自己進公司以後所做的事情。她問我對公司、客戶、產品有些什麼想法。那個情況實在很奇怪,我們談了很久,我原先以為我們所要討論的是我的薪水,結果我們一直在談我,我過得如何、我有哪些想法、這幾個月來我在公司學到了些什麼。

然後,她問到一個我負責處理的客戶。她想知道我對於拓展這個客戶與公司的業務有何想法,而我就把自己剛好也思考過的一些想法與她分享。

兩、三天之後,她又請我到辦公室裡談談。這一次,三、四位其他同事也加入我們的討論。她已經將我對這位客戶的想法,事先寫在會議室的白板上。我們有了一次非常棒的討論,而且之後又進行了好幾次精采溝通,我感到非常興奮。最後公司決定擴大我的工作範圍,我不但薪水增加不少,同時也開始為這個重要的客戶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。

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女士如何帶領他的團隊,創造出這個第三選擇:

👉首先她願意花時間以同理心來聆聽,真心希望了解這位年輕員工的處境及其心聲。表面看來,他似乎只是想知道為何他的薪水會帶給他那麼大的困擾。但深層來看,他其實是希望全面了解這位同仁、發覺他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貢獻,好讓各方都贏,而非只是解決他個人的難處。

👉然後她深入了解他。一再請他到自己的辦公室、發掘他的想法,並結合其他人的思維。她珍惜他獨一無二的才能與想法。

👉最後,整個團隊達到中綜效(Synergy)的結果:新的服務、新的產品、以及新的方式滿足一位重要客戶的需求,甚至一整個新客戶群的需求。

所有這一切,都是因為這位主管擁有習慣在新的機會出現時,努力尋求「第三選擇」。當一位同仁提出抱怨時,她將它視為公司成長的契機。她視衝突為成長的沃土,而非對抗的戰場。

「第三選擇」(The 3rd Alternative)一書有非常多類似精彩的案例,而且不只是提供以上職場的解決方案。從夫妻關係、家庭關係、到國家、世界議題,以及我們的人生,都有很多深入的案例探討。擁有第三選擇思維,並不需要花大錢,有時候是透過聆聽,接納,視衝突為進步的養分,透過共同解決問題的一致目標,進而開展出前所未有新局。內容真的太精彩了!

不管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碰到解不開的習題,這本書都有很棒的方向指引你前進。

#第三選擇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